当“书卷里的两汉”遇上“非遗里的两汉”,千年汉风带着墨香与古韵,再度徐来。11月5日,第三届汉文明论坛在徐州举行。古籍、图书、非遗、文创、儿童画等充溢汉文明元素的著作同步展出,敞开一场跨过千年的文明对话。
“书卷里的两汉”展区成为专家学者与文史爱好者流连的“寻宝之地”。展柜里陈设的3套古籍——《汉书》明刻本、《白虎通》明刻本、《秀丽万花谷》过云楼藏书复刻本,更是全场焦点。
这3套古籍现收藏于凤凰出书传媒集团珍本馆,平常鲜少对外展出,此次汉文明论坛为文史爱好者们供给了一个可贵的鉴赏时机。
在明万历四十七年钟人杰校刻本《汉书》展柜前,几位史学专家俯身细观。有专家感叹,“24册完好留存,历经四百余年仍墨色明晰,实属可贵!”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间近两百三十年的风云前史。
一旁的明代郎壁金堂策槛刊本《白虎通》,则以页间明晰的墨笔句读招引了世人围观。学者们由此谈起公元79年汉章帝掌管举行“白虎观会议”,班固受命将会议记录收拾成书的故事,以为这部源自经学争辩的古籍,至今仍是窥视汉代思维宝库的重要窗口。
“这套《秀丽万花谷》过云楼藏书的精巧复刻本,也是可贵一见啊!”2012年6月,凤凰出书传媒集团以2.16亿元人民币,竞得一批以现存最大部头宋刻孤本《秀丽万花谷》领衔的“过云楼藏书”。现场有嘉宾赞赏,宋刻本素有“一页千金”之誉,此次展出让与会者得以近距离感触宋刻本的千年精致。
展墙之上,近百本汉文明相关著作规整陈设,构成了一面汉文明常识墙。其间既有徐州当地专家们的深耕之作,也有《汉学大系》系列丛书,还包括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位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与会嘉宾或停步翻看,或垂头评论,沉浸于这场跨过千年的汉文明对话之中。
“非遗里的两汉”展区,成为现场另一道共同景色,更如一座可“接触”的微型两汉文明博物馆。来自徐州户部山管理中心的金筱满以及云龙区文明体育和旅游局的宋雅婷,身着汉服“穿越”而来,为嘉宾解说展品。
“远望是汉时明月,近观是今天徐州的青山如黛,这汉绣的纹路及配色,太美了”,有嘉宾在徐州汉绣著作《汉映青山绿水间》前赞赏道。挂于展区C位的马庄香包,颜色浓郁、涵义吉利,一针一线间尽显民间才智的温情,“苏超足球”香包更是别具新意。
沉稳大气的铁壶与光泽温润的汉漆器更是亮眼。铁壶以其坚实质感,诉说着汉代冶铁的光辉;漆器上流通的光华,则静静印证着“百里千刀一斤漆”的陈旧技艺传承。由汉画像石拓印而来的拓片,更是将汉代人纺织等场景“搬”至眼前,让与会嘉宾得以直观感触汉代社会的日子气息与绮丽的艺术幻想。参会嘉宾纷繁点赞称,这个展区不只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人的技艺,也让我们感知到了两汉文明的厚度与温度。
在“童画里的两汉”展区,20多幅汉文明主题的儿童画著作流淌出分外鲜亮、生动的颜色。与一旁古拙的拓片、宝贵的古籍不同,这儿扑面而来的是由孩子们用画笔构筑的天真烂漫的“两汉世界”。这些来自我国儿童画之乡睢宁的著作,传递着两汉文明在新时代血脉中的繁荣律动。
汉代油灯的典型代表《铜牛灯》、让汉俑舞姿“跳”上日子茶盘的《歌舞俑六角铜盘》、复原西汉鎏金博山炉“神仙颜值”的冰箱贴……展柜上,以徐州博物馆收藏文物为创意规划的产品构成了“文创里的两汉”,让文物走出展柜,以贴近日子的方式成为观众可带走、可收藏的“汉文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