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唐代牙雕人像、“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南宋金项饰、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明代金锭、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互利全国:广东外贸一千年”专题展日前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开,荟萃了广东省博物馆及全国多家文博安排收藏的逾200件(套)文物。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承办,以广东千年外贸展开头绪为主线,分为“市舶利邦”“商舶聚集”“中西交汇”“潮涌新章”四大华章,全方位展现广东在我国对外交易史上的共同位置与深远影响。
走进展厅,一幅《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拓片映入眼帘。唐宪宗元和十三年至十五年(公元818年—820年),时任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孔戣接连3年亲身祭祀南海神,并立此碑,碑铭由韩愈编撰。据介绍,孔戣任职广州期间,取消了对停靠广州的外国商船征收“下碇之税”,制止交易人员收受贿赂,并维护逝世外商遗产,为展开海外交易营建杰出环境。
“虽然秦汉时期岭南滨海区域已有外贸办理准则的前期形状,但国家专关于海外交易办理的市舶准则在唐代才呈现,这便是展览标题中‘一千年’的来历。”广东省博物馆科研部副主任、展览履行策展人丁蕾说。
展厅内,一件件文物和古籍文献叙述着广东自唐宋以来的对外交易展开史与准则演进史:从唐代市舶初兴到宋代在广州首设市舶司,后逐步推广到东南滨海各个港口,从朝贡体系推广到“一口互易商货”施行……
展柜中陈设着《宋史·卷三十九》,其间提及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发布的《广州市舶条》。“这是现在已知国际上最早的成文海贸法,后推广至全国各市舶司。”丁蕾说。
“元代发布《市舶则法》,标志着国家层面的海外交易办理准则开端体系化、法典化,奠定了后世准则的雏形。”展览参谋、中山大学前史学系主任安东强说。
独立展柜里,广东省博物收藏一级文物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在灯火映照下散发着莹润的光泽。此器白釉细腻,青花靓丽,纹饰精巧,是中外文明融合的结晶。丁蕾介绍,玉壶春瓶是元明时期深受国外喜欢的盛行器型;青花所用钴料大多数来历于海外,广东正是钴料由海路传入我国的重要门户之一;青花瓷是其时最大宗的外销产品之一,很多考古文证据明这类产品经广东等滨海区域运送至海外,面向全球商场。“从产品的品类和器型、釉料等方面看,这件玉壶春瓶不只是中外文明交流的证据,也是广东深度参加全球交易的前史缩影。”丁蕾说。
一枚金灿灿的金锭招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它是湖北省博物收藏一级文物,2002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梁庄王墓。细心打量,金锭正面铸有“永乐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铭文。
明永乐十七年即公元1419年,正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归来之时。“从铭文可知,这枚金锭是郑和船队于回来途中,用在西洋买的一批黄金制造的。西洋交易其时归于广州市舶司的统辖规模。”丁蕾说,展览中还有明代广州市舶宦官韦眷墓出土的威尼斯银币,表现了其时对外交易已远至地中海区域。
广东长时间深度参加国际交易,一向秉持着善待外商、尊重对方文明风俗的准则,逐步构成了以互利共赢为根底的对外交易体系。
唐代在今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路一带设置了专供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旅居的蕃坊,其间不只有蕃市(产品交易场所)、蕃仓(寄存货品场所),还树立蕃学供外商子弟上学。经过宝贵的考古图片、《唐国史补》等的生动记叙以及明晰的蕃坊示意图,唐代广州外商聚集、文明融合的蕃坊现象,鲜活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来自东莞博物馆的《却金亭碑记》拓片,叙述了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番禺县尹李恺“却金不受”的故事。
其时暹罗商人带着文书和货品来到东莞进行互易商货交易,番禺县尹李恺简化就事手续、整治互易商货环境、标准交易次序,并坚决拒收暹罗商人赠银,外商们深受感动,遂立碑纪事。
“广东自古就有互利共赢的商业传统。这件文物是明代外贸准则与廉政准则的缩影,也是广东外贸互信互利的前史见证。”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元林说。
明代中期,广东首先推广“广中案例”,答应大众与外商直接交易。在其时的朝贡交易体系下,广东为完成朝廷、当地和商人的“三方共赢”,在中心控制下进行了一系列准则打破和弹性探究。
清代在广州树立“十三行”作为交易署理。17世纪末,广东构成以广州为中心、粤海关监管、十三行独占体系为根底的外贸体系。“一口互易商货”方针的施行,进一步强化了广东的外贸支柱位置。
“十三行商人经过树立公行安排、雇佣通事与大班、缔结商业合平等方法,与外商树立起以诚信为根底的诺言体系。”王元林说,粤商的诚信精力与杰出声称为协作打下了安定根底。
清乾隆广彩十三行通景图大碗外壁描绘了广州十三行商馆的相貌,色彩鲜艳,画工精深,所绘人物、修建场景很多,气势磅礴,是乾隆时期一件稀少难得的瓷器精品。
展览最终一部分“潮涌新章”,展现了一系列反映新我国树立后广交会和自贸试验区建造的什物、图片、文件等。
新我国树立初期,西方对我国施行经济封锁和货品禁运,百废待兴的我国急需架起一座与国际交流的桥梁。
广东省档案馆初次发布的一组宝贵档案,反映了广交会兴办的进程。其间最引人瞩目的,是广交会“出生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交易部赞同四月份举行出口产品交易会》文件,由外贸部于1957年3月4日下发。这份文件标志着广交会正式诞生。
1957年4月25日,第一届我国出口产品交易会在广州拉开序幕。党中心、国务院分外的重视,周恩来总理亲临现场观察。
展览中展现了一幅广东画家李金明创造的油画《周总理与广交会》,描绘了周总理观察广交会场馆的场景。
经过广交会这一桥梁,很多高品质的产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商场,我国讲诺言、重协作的形象逐步在国际上树立,对外敞开的新局面由此翻开。
2015年,我国(广东)自在交易试验区获批树立,包括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和珠海横琴新区三大片区。展览中,一件件“我国智造”的产品与模型,一张张自贸试验区相片和图表,生动展现了自贸试验区与港澳规矩机制联接以及货品、资金、人员等自在便当活动的成效,凸显其区域经济引擎效果。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说,“互利全国:广东外贸一千年”专题展与第138届广交会同期展开,展览的宗旨与本届广交会的主题“广交国际,互利全国”高度符合。展览重视沉溺式体会与学术深度的结合,不只会聚很多宝贵文物,还经过场景恢复、多媒体互动,增强观展的趣味性与参加感。
在我国外贸史上,广东是一只“先行之舟”。守南海之滨、踞五岭之南,这样的地舆优势成为孕育对外交易的丰盛土壤。
千年来,依托深沉的海洋文明根由与敞开容纳的传统,广东在对外交易实践中,积累了丰厚经历和共同优势,一向是衔接我国与国际的重要纽带。
从市舶初兴到法则渐备,从朝贡体系推广到“一口互易商货”施行,重新我国树立后兴办广交会到新年代推动自贸试验区建造,每一次探究都映照着国家展开的深层考量,也折射着国际格式的风云变幻。广东一直在年代潮涌中探究敞开关键,寻觅与国际打交道的正确方法。
当时,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演进,全球经贸次序深入调整,敞开与封闭、协作与对立的比赛更杰出。此时回望前史,是为了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此次展览不只是对广东外贸史的体系回溯与展现,更生动显示了广东外贸史中敞开平和、互利共赢等文明基因的现实意义和年代价值。
敞开与协作是贯穿古今的昌盛之道。不论风云怎么变幻,我国敞开的大门不会封闭,只会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