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走进香港系列活动之专家进校园活动在香港培侨中学举办航空航天专题讲座。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担任主讲,以深入浅出的分享为在场师生带来前沿航天科普。
讲座中,吴伟仁院士阐述航空航天与工程技术发展前沿,展示中国航天辉煌成就,让师生直观感受国家科学技术实力。他向学生寄语,“让我们携手奋进,共同开创太空探索事业的光辉未来!”
本次活动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公益慈善研究院、慈善投资基金联合捐赠,香港青年协会作为策略伙伴,香港宋庆龄基金支持。
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NARIT)于2025年8月向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航天局交付了泰国首台月球科研设备“CE-7 MATCH”,重约5公斤,将搭载于中国计划于2026年底发射的嫦娥七号轨道器上。该设备大多数都用在研究太阳风暴和宇宙射线对技术系统的影响,由泰国NARIT与玛希隆大学联合研制,合作方包括中国国家航天局、深空探测实验室、中科院多家研究所及吉林大学。项目自2024年初启动,分为电气模型、合格模型和飞行模型三个阶段,采用航天级镁合金材料,具备轻量化、高强度和耐热性。泰国成为首个同时参与中国主导的ILRS月球基地项目和美国《阿尔忒弥斯协定》的国家。此次合作标志着中泰航天合作迈出重要一步,提升了泰国在航天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和国际科研合作方面的能力,助力其航天工业迈向国际水平。
据红网报道,9月17日,可复用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研制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株洲经开区举行,标志着湖南首个火箭研发制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填补了产业链在火箭领域的空白。
据北京宇石空间负责的人介绍,项目用地面积5.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有研发基地、单层及配套用房、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拟打造集商业液体运载火箭研发与制造、航天器测试与试验、智能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航天产业智造基地,重点服务于星网、千帆星座等巨型低轨卫星星座,为星座组网提供火箭发射服务,打造国内商业航天产业高地。
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打造“株洲星、株洲箭、株洲发”的完整生态链,实现火箭制造、关键系统研制、地面设备配套到终端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达产后具备年产8发火箭生产能力,预计年产值20亿元。
2025年9月18日,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中国—东盟AI星座”真正开始启动。项目由李德仁院士领衔、东方星链时空智能公司实施,计划发射11颗AI卫星,构建高分辨率、高光谱、3D智能、智算通信等多元能力,并研发东南亚时空智能大模型,打造“天上卫星组网、地上产业集聚”新格局。广西自治区主席韦韬表示将全力支持,崇左市与东方星链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推动卫星数据在农业、物流、减灾等场景应用。同期举行闭门会,东盟十国代表都同意由东方星链、地卫二牵头,一年内建立中国—东盟商业航天合作机制,相约明年东博会再聚,共筑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随着阿里安6首飞一再推迟、载人航天依赖美俄飞船,欧盟内部出现“是否自研空天飞机”的辩论。支持方认为,可重复使用的水平起降飞行器能降低发射成本、快速往返空间站,并在军事侦察、在轨维修、太空救援等方面提供主权能力;法国、德国已分别资助“Space Rider”小型无人航天飞机和“RSR”可重复使用验证机,意大利则提出载人升级版。反对者则称,欧洲预算有限,空天飞机技术风险高、市场需求不足,目前商业卫星发射仍以一次性火箭为主,载人航班更是稀少,投资恐成“政治形象工程”。作者建议,与其追逐“空天飞机”概念,不如先补齐短板:加速阿里安6成熟、发展低成本小型火箭、完善在轨服务与再入返回技术,再视未来十年商业载人需求决定是不是放大Space Rider升级为载人型号。结论:欧洲真正需要的是“灵活、可持续的太空往返体系”,而非单一标志性的空天飞机。
阿里安航天公司(Arianespace)正与欧洲航天局(ESA)、阿丽亚娜集团(ArianeGroup)及供应链伙伴联合评估多项措施,力争把阿丽亚娜6号(Ariane 6)的年发射频率从计划的9次提高到至少12次,并预留进一步扩容至15次的能力。CEO斯蒂芬·以色列(Stéphane Israël)表示,市场需求已超初始预期:亚马逊“柯伊伯”星座、法国军方的“锡拉库斯”宽带卫星、欧盟“伽利略”导航后续星、以及“大西洋”军民双用途通信星等,都集中在2026—2028年寻求发射,目前订单已排到30余发。
1. 固体助推器P120C目前年产12枚,新建第四座浇铸炉可把产能提到16枚;
2. 液体主级发动机“维嘉-C”上面级回归阿里安6后,需要额外线. 法属圭亚那发射场现有单发水平整合厂房,若再建一座可并行总装两枚火箭;
4. 海上运输船队仅两艘,往返欧洲与库鲁港需45天,正考虑租用第三艘或改用集装箱分段运输。
ESA已追加1.2亿欧元预算用于基础设施升级,目标2025年底前完成扩产验证。若方案落地,阿里安6的单价有望因规模效应下降10%—15%,并减少对外部客户的排队等待时间,从而在与SpaceX的竞争中提升吸引力。
1、部署新一代地面“深空先进雷达能力”(DARC),2025年起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各建一座,24小时连续凝视GEO;
2、发射8颗“导弹预警/太空跟踪混合”卫星,利用中波红外与多基雷达交叉定位,实现“出生即 custody”——目标一入轨就被锁定;
萨尔茨曼强调,如果追踪速度不达标,“任何机动防御、交会和在轨维修都失去意义”。国会已批准把2025年太空态势感知预算提升42%,用于加速软件定义雷达和AI数据融合,但政府问责局提醒:数据链加密、国际法规及商业公司配合度仍是瓶颈。
太空军称,此举旨在应对“大国太空竞赛”,确保2027年前完成下一代OPIR导弹预警、GPS 3F导航、受保护战术卫星通信等关键星座部署。国会已追加240亿美元预算,但部分议员担心过度集中会削弱竞争,要求政府问责局每半年提交监督报告。
首批高分辨率图像已于14日夜间下载至以色列中部的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IAI)地面站
该卫星由IAI研制,属最先进合成孔径雷达(SAR)观测卫星,采用尖端技术提升成像与情报收集能力。IAI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阿兹・利维表示,首批图像为以色列国防机构带来重要战略优势,且过去两个月IAI已将“德罗尔-1”号(Dror1)通信卫星与“地平线”号观测卫星送入太空,为以色列提供世界领先本土技术能力。
目前相关测试与准备工作正推进,未来几周IAI、国防研究与发展总局及以色列国防军情报总局将完成在轨测试以验证卫星性能。测试完成后,卫星管理职责将移交以色列国防军视觉与地理空间情报局下属的9900部队,由该部队负责其作战部署。
9 月 17 日,博主@纽北社会人 放出了一组实拍图片引发极大关注。从大灯、车身等细节来看,这是一辆伪装的 YU7,但具体车型尚未确认。结合此前爆料,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传闻中的 YU7 GT。
有网友表示:「目前从外观只能看出锻造轮毂+宽胎+短簧,空力套件还没上,动力也不详,浅浅期待一下。」
从小米汽车以往的调性来看,一旦 YU7 GT 出现在纽北赛道,目标自然是 SUV 车型的圈速第一。
025 上半年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火山引擎占据半壁江山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中国大模型公有云服务市场分析,2025H1》报告
9 月 17 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中国大模型公有云服务市场分析,2025H1》报告:2025 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上大模型调用量达 536.7 万亿 Tokens,火山引擎以 49.2% 的市场占有率位居中国市场第一。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分别占比 27%、17%,位列第二、第三位。
IDC 预测:未来中国生成式 AI 软件将持续快速地增长,在基础模型持续创新、模型开发应用工具链逐渐完备以及智能体的爆发下,该市场规模 2028 年将达到 482.4 亿元人民币,未来仍将有数百倍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