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北宋名画《听琴图》,松荫下,一人焚香操琴、左右别离安坐红袍、青袍听众和一名童子。人物的举动描摹逼真,布景描绘也极有情味。因为作者高明的才艺,如同能够从人物神态、松风竹韵和袅袅轻烟中,听到动听的琴声。有的人觉得,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自画像,听琴者中,红袍者为蔡京,青袍者为童贯。
画中主人公,居中于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装扮。他轻轻垂头,点头正襟,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
前坐两文士,分坐左右,二人仪态秀雅,风神非凡。右一人纱帽红袍,他点头低眉,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如同彻底沉醉于动听的曲调之中,静神倾听。
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安坐,昂首仰视,似视非视,如同正被这美好的琴声挑动心机,悠悠遥想。
三位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都刻画得活灵活现,绘声绘色。他们的确正沉溺并享用音乐吗?
咱们再回到弹琴者,他并不是如一般操琴者,将注意力会集在操琴弦的双手,而是目视前方,表情凝重,显得心事重重,乃至轻轻有些入迷,彻底没注意到“仰窥者和家丁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
许多研究者以为,《听琴图》 上的弹琴者,或许便是那位爱琴的“道君皇帝”,而穿红衣者,便是蔡京。
画面右上角,为宋徽宗所书瘦金体“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全国一人”的画押,钤御书’朱文方印。这些都标明宋徽宗有意将此作宣称为己作。
题诗榜首句“灶下桐”,以东汉蔡邕所制古琴的典故,实则赞誉当时人的文雅。从画中古琴亦可看出,琴造型简练素净、宛转大方,契合宋代文人崇尚高雅的审美眼光。
宋徽宗赵佶善书能画,在北宋画坛颇有声望,他也宠爱古琴。曾网罗南北名琴绝品,设万琴堂”收藏。
“入松风”借“嵇康风格入松曲”典故,点明《听琴图》的制作内容,暗示琴人琴艺之好,犹如嵇康在世,如同真的松风拂面。一举三得,将赞许之情点到即止,含而不露,十分高深。
“似听无弦一弄钟”则再次点明此画玄机——“ 抚弄以寄意”,并非真的是听琴或是弹琴,而是意在弦外。
画面布景简略,顶天立地者,为-棵苍劲的古松,树干苍虬如龙,枝叶扶疏,亭亭如盖。松下有竹数竿,苍翠欲滴,折旋向背,摇曳多姿。
松树主干上,上回旋扭转着凌霄花,凌霄的花期,大约在6至9月,可估测画面故事,大致发生于夏天。在画家尽心描绘下,凌霄弯曲向上,紧紧缠绕在松树上,装点于松树之中的凌霄花美丽动听。
细观画作还会有意外发现,画家所绘“凌霄花’种类并不单一,有橘色和粉色两种。橘色未有白色托底,轻盈心爱;粉者则悉数含带托色,浑厚高雅。
在操琴人右侧,有一个细腿黑漆木质方花几,下置一个金色托盘的四段式瓷质香炉。
香炉带钮镂花炉盖,深腹侈口高足杯形炉身,中心为柱式炉圈,配以满意足款基座。香炉造型简静,色泽如玉。炉中燃香,青烟袅装飘散而出。
《听琴图》画面下方,操琴人对面,设一小青铜古鼎,鼎上布满凸出的纹饰,郢铜色,将青铜器的质感体现得酣畅淋漓。
青铜小鼎里有一束茉莉插花,枝叶姿势舒展,造型美丽。将插花铜鼎放置于一块小巧的太湖石之上,或与北宋末年的赏石之风有关。
画作细致入微描绘出的这些道具,对了解宋代家具、家居及日子文明,具有必定的史料价值。
画作虽已撒播近千年,却保存无缺,宛如重生,色彩鲜艳。前史的风霜,还为画作平添了幽静静谧的神韵。
《听琴图》以绘画、诗篇与音乐的妙契一体,在艺术上臻于高深之境。如此一幅意涵丰厚的传世珍品,果真是宋徽宗亲笔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