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是一位独立经济学家,出生于1972年的甘肃静宁。他大学时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后来又转学学习法律硕士,最终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产业经济学博士后的研究。他常在央视财经频道担任评论员,也在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担任副主任。
马光远的专业领域涵盖宏观经济、房地产和产业政策,经常参与一些大型论坛,比如博鳌亚洲论坛等。他的言论直白而接地气,喜欢通过数据和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当讨论到美国经济和中国的关系时,他转发过一个幽默的网络段子,突出了美国人对中国产品的依赖。
这个段子讲的是:一个美国国会议员决定支持对华贸易战,回家后要求妻子把所有中国产品扔掉,结果发现家里几乎空了,妻子也没衣服穿,因为家里所有的衣服都是中国制造的。虽然这一个故事夸张,但它确实点出了中美经济依赖的核心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加深。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激增,从日常的衣物鞋帽到各种电子科技类产品都有。到了2023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高达3820亿美元。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逆差?主要因为中国在制造业上的强大优势和完备的产业链,从原材料到成品几乎一应俱全,而其他几个国家无法轻易替代。再加上美国人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习惯,使他们对价格低的中国商品需求旺盛。
特朗普在2018年启动了对华贸易战,试图通过加征一定的关税迫使中国做出让步。但结果是,美国消费者的商品的价值上涨,企业的供应链受到严重干扰,而中国也进行了反制措施,提高关税并限制某些产品的出口。马光远在多个场合指出,美国发动贸易战表面上看是针对中国,实则暴露了美国经济结构本身的脆弱性。
那么,为什么美国经济如此依赖中国?可以简单理解为,中国是“世界工厂”。全球供应链中,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例如,苹果手机的生产,虽然是美国设计,但制造和组装却在中国完成。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干扰,美国超市的货架一度空空如也,这也凸显了中国制造的关键作用。
马光远曾在节目中提到,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庞大,成本低,效率高。美国希望将制造业带回本土,但现实却十分艰难。建设工厂需要巨大的时间、资产金额的投入,同时,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高,环保标准严格。2023年,美国的制造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仅为8%,而中国则是28%。美国经济学家一致认为,与中国“脱钩”的代价相当高。美联储的报告说明,加征一定的关税后,美国的GDP下降了0.4%,失业减少了10万,消费者支出增加,通胀也随之上升。
从另一角度看,美国的出口也依赖中国市场。比如,美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农产品和能源,其中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2023年购买了3000万吨大豆。贸易战爆发时,中国转而从巴西购买大豆,导致美国农民仓库堆满,很多农场破产。这表明,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双向的,美国农业也在依赖中国市场。
另外,能源方面,中国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需求逐年增长,而在半导体领域,像英伟达和高通这样的美国芯片公司,约20%的收入来自中国。美国政府曾禁售中国企业某些技术产品,但结果是,这一些企业的股价大幅度下滑,显示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网络上的那个幽默段子,虽然是笑话,但它恰恰揭示了现实。美国国会议员如果真把所有中国产的东西扔掉,家里恐怕就剩下空荡荡的房间。全球80%的纺织品都来自中国,美国的服装进口中有60%来自中国,而几乎所有的电子科技类产品、手机和电脑,90%的组装也在中国。连日用品和家具,在沃尔玛的货架上也能看到中国标签。
马光远转发这个段子,就是想表达美国经济深深依赖中国进口。如果美国真的与中国“脱钩”,美国人可能会面临生活水平一下子就下降的局面。经济学家曾计算过,如果两国完全脱钩,美国的GDP将下降5%,而中国将损失3%。世界银行也警告,全球贸易碎片化将导致所有国家受损。
马光远的观点一直强调中国经济的韧性。2020年,疫情爆发后,中国率先恢复生产,出口急剧增长。2021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30%。他认为,中国应当逐步加强内需,推动科技自立,而不仅仅依赖出口。
但他也提醒,美国不要低估中国的反制能力。比如,中国在全球稀土资源中的占比高达80%,美国的军工产业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资源。2023年,中国限制了稀土的出口,美国急忙转向澳大利亚寻找矿产资源,反映出中国在关键资源上的影响力。
马光远在讲座中提到,中美经济关系一直处在“拉锯”状态。他认为,消费是关键,中国应当放弃传统的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模式,应该更多地注重民生消费。而对于美国,他认为其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债务高企,贸易逆差巨大。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的政策使得经济软着陆变得更困难,2024年美国的失业率可能升至4%,通胀率则为3%。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到中国商品。无论是华为小米手机,耐克阿迪的衣服,还是汽车零部件,背后都有中国的身影。而如果这些商品突然不见了,美国人可能会面临物价暴涨的局面,尤其是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生活成本将大幅度的增加。马光远经常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虽然美国政客喊着“脱钩”,但许多美国企业却在游说国会,要求不要加税。2024年,美国商会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90%的美国公司并不希望撤离中国市场。
从长远来看,中美经济依然是互补的。中国正在推进产业升级,而美国则处于全世界创新的前沿。马光远建议,双方应通过谈判解决分歧,而不是对抗。2020年签订的协议后,两国的贸易额还创下新纪录,2023年达到超过7000亿美元,证明经济逻辑终究强于政治。
总的来说,美国经济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大,经济联系深厚,贸易战的升级只会让双方都受到伤害。马光远的观点是,理智应对,加强自主发展,而不是激烈对抗。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